AI工具生成的图片可以申请美国版权么?ai创作需要注意什么?1
发表时间:2025-03-11 20:21 AI生成图片的版权归属问题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仍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涉及创作者身份界定、法律空白、伦理争议等核心问题。 特别是在跨境电商平台运营中,很多卖家为了避免版权侵权他人,在原创力资源和人力配置不足下,选择了当下最热门的ai图片和短视频生成工具,来完成产品图及设计等。当完成这一步的时候,意味产品从研发到销售,到对应的知识产权问题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仅就单一美国市场作为案例分析,及对当地政策做一番讨论。管中窥豹,希望有所启发。 一、法律现状及背景:各国差异显著 中国 《著作权法》规定作品需体现“人类智力创作”,AI生成内容无法直接获得版权。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尊重知识产权”,但未明确版权归属。 司法实践:深圳南山法院曾判例认定“AI绘图软件使用者享有一定权益”,但需证明其对生成结果有**性贡献(如参数调整、多次筛选)。 美国 美国版权局(USCO)2023年明确:纯AI生成内容不受版权保护,但人类深度参与创作的部分可获保护(如Photoshop+AI辅助)。 典型案例:漫画《Zarya of the Dawn》中AI生成图片部分被USCO拒绝登记,仅认可人工排版部分。 欧盟 《人工智能法案》(草案)提出“AI生成内容需标注”,但版权归属未统一。 法国、德国等国家倾向保护“人类对AI创作过程的控制权”。 日本 2023年修订《著作权法》明确:若AI生成内容体现人类创造性意图(如多次调试提示词),可视为人类作品。 其中以美国市场为例: 2025年1月29日,美国版权局发布了《版权与人工智能 第二部分:可版权性》的版权登记报告,旨在为人工智能AI时代的版权能否获得版权提供指导。这是美国版权局对有关AI与版权系列问题做出的第二份指导报告。 **份报告已于2024年发布,涉及数字复制技术,即运用数字技术逼真的复制个人的声音或外貌。后续还会发布更为重要的AI模型在受版权保护作品上的训练、许可考量以及责任分配等问题。 二、争议焦点 主体资格问题 AI是否可被视为“作者”?目前全球法律均否认AI的法律人格。 创作贡献界定 用户输入提示词(prompt)是否构成“创作”? 支持方:复杂提示词(如包含构图、风格指令)体现**性。 反对方:提示词仅是对AI的指令,类似“客户需求”。 训练数据版权 AI模型使用受版权保护的素材训练是否侵权? 开源模型(如Stable Diffusion)被指控未经授权使用Getty Images等平台图片,引发多起诉讼。 商业使用风险 企业用AI生成图片做宣传,可能面临版权主张或“非人类创作”导致的品牌信任危机。 从政策考量 一些观点认为,将保护范围扩大到生成式AI创作的材料,会鼓励创作更多原创作品,推动文化和知识进步,使公众受益。不过,美国版权局也收到了一些担忧,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扩散会削弱人类创作的动力。 虽然美国版权局认为这类可版权性可以逐案判定,但是在综合多方意见之后,美国版权局还是给出了如下的结论和建议: 01版权可及性和人工智能的问题可以依据现行法律解决,无需立法变革。 - 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而非替代人类创作,不会影响作品产出的版权保护资格。 02 版权保护人类作者创作作品中的原创表达,即使该作品也包含人工智能生成的材料。 03 版权不适用于纯粹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材料,或人类对其表达元素控制不足的材料。 04人类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贡献是否足以构成作者身份,必须逐案分析。 05 基于目前普遍可用的技术功能,提示词本身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控制。 06 人类作者对其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中可感知的原创作品,以及内容中材料的创造性选择、协调或编排,或对内容的创造性修改,享有版权。目前尚无充分理由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提供额外的版权或特殊保护。 目前小编对接的企业客户中,**批使用ai工具作为产品图创作并申请美国版权的客户带来最新的”吃螃蟹经验“。 目前确实有一部分客户收到了版权局的图片审查通知,主要内容是:美国版权局问这个作品是否存在AI创作的元素,如果有的话,需要答复一下具体哪个部分是AI生成的,有没有哪个部分是在AI生成的基础上修改的。并且需要确认是否使用了已经存在或者借用了的元素。 以下是私货时间,仅代表小编点评主观观点,欢迎评论区讨论。 根据现有的法律和实践,使用AI生成的图像可以申请版权,但其版权归属和**性认定存在复杂性。如果AI生成的图像经过了人的加工和独特设计,体现出了创作者的智力劳动和个性化表达,这样的作品可以被认定为具有**性,从而享有版权。这意味着,如果你使用AI工具并进行了必要的创作性修改,生成的图像可以视为你的作品,你有权申请版权。 然而,AI生成的原图版权归属问题较为复杂,尤其是当AI模型是开源或无版权限制时,原图可能被视为无版权素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者对AI生成的图像进行了显著的二次创作,例如添加个人风格或创意,那么使用者可以对二创作品申请版权。 值得注意的是,版权申请可能面临审查,尤其是在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上,可能会因为作品的**性难以证明而被拒绝。因此,使用AI生成的作品申请版权时,**能够证明作品中的智力投入和个性化表达。 本着降本增效的中小企业生存法则, 这么好的ai创作工具我们当然不要讳疾忌医,该用还是得用。企业朋友用ai创作产品图的时候**还是 ai创作 加二次人工爆改。具体操作比如可以先有个手绘稿图,重点是后期去ai风格 ,ai图很多可以一眼看出的,一定需要设计图工具进行精修。因为太明显ai创作痕迹还是有审查的。虽然现在在实践中这类的ai工具生成图片,它的版权归属问题在法律上还没有定论,按美国版权局审查员的操作惯性, 不排除后期此类案件的版权oa需要收费答辩的可能性。 实践建议:规避风险策略 明确使用场景 非商业用途:个人使用AI生成图片风险较低,但需避免直接复制他人风格。 商业用途:优先选择注明“可商用”的AI工具(如Adobe Firefly),其训练数据已获授权。 保留创作证据 记录提示词修改过程、生成图片的多次迭代版本,证明人类参与度。 对AI生成图片进行二次加工(如PS修改),增加**性。 关注平台协议 查看AI工具用户协议中的版权条款: Midjourney:付费用户拥有生成图片的商用权; DALL·E:用户可商用,但不得用于训练其他AI模型。 法律合规提示 标注“AI生成”字样(如欧盟要求); 避免生成与知名IP高度相似的内容(如迪士尼角色)。 当前AI生成图片的版权归属需结合地域法律、人类参与度、工具协议综合判断。使用者应优先选择合规工具,保留创作证据,并在商业场景中保持谨慎。随着法律和技术发展,未来可能形成“人机协作版权”的新型框架。 因为法律政策其实都是有滞后性,新的东西出来,需要我们合理的接受学习理解和应用,也希望所有的企业朋友们在新时代工具的助力,可以在跨境出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你好的想法,或者问题可以私聊小编,期待一起激发更多有用的小妙招。 声明:此篇为智合奕鑫知产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https://zhiheyixin.com/h-nd-13.html
|